近日,励束智能制造(南通)有限公司拿下2000平方米新厂房,生产线正紧锣密鼓地扩容。谁能想到,这家正冲刺“规上”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2020年刚落户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时,还只是一家租用500平方米旧厂房的“小字辈”。
励束的“逆袭”,正是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“精准服务、高效赋能”的生动体现。企业刚落地,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局便主动上门走访,敏锐地发现了其“硬核实力”:一支20人的技术团队中,既有江苏省双创人才,又有资深工程师,甚至还有外籍专家。“不能让好苗子缺了‘阳光雨露’!”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,把高企申报、人才计划等繁杂政策拆解成“手把手指南”,并提供全程跟踪辅导。
这份“定制服务”很快显现成效。2023年,励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,更在省、市、区三级人才计划中实现“大满贯”,获得资金资助。这笔资金,有效缓解了企业初创期的“资金之渴”——技术研发更有底气,产能扩张踩了“油门”,企业迅速驶入发展“快车道”。
随着自主研发的高能束流焊接技术不断突破,应用场景越拓越广,励束的业绩一路高歌:2024年应税销售突破2000万元,2025年刚过半,就已逼近1500万元,全年冲刺3000万元。产能增长倒逼空间升级,从500平方米到2000平方米,新厂房刚启用,企业又开始规划“拿地建厂”的长远蓝图,劲头十足。
励束的快速成长并非个案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已将“服务创新企业”融入发展基因,从政策支持、企业服务到产业培育,织就了一张覆盖“全链条”的赋能网。
政策先行,为创新“搭台筑基”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量身定制“科技人才十条新政”“謇公湖人才计划”,把对科技引进、人才集聚、企业创新的支持,从“笼统方向”变成“实在红利”;常态化举办“东洲智行”“謇公湖杯”等引才赛,一下子网罗了海内外60多个优质项目,覆盖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等热门赛道,让好项目迅速扎根、壮大。
服务下沉,为企业“排忧解难”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服务专班,深入生产一线摸排实情,生产遇阻、项目卡壳、政策咨询,专班当场对接、跟踪解决。近三年来,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为科创企业、人才企业扫清“拦路虎”就超百件。尤为亮眼的是,2023年协助招商局重工申报“大型LNG运输船研发及产业化”项目,不仅入选省重大战略产品创新“揭榜挂帅”计划,更获得2000万元财政资助——实现了南通市在该类项目上“零的突破”。
梯度培育,助企业“茁壮成长”。从初来落地的“小苗”项目,到长成“大树”的高新技术企业、规上企业,再到冲刺“瞪羚”“独角兽”的行业龙头,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起“全周期成长阶梯”。2022年至今,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推动125个科创项目落地,其中10个已晋升为规上企业;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89家增长至2024年底的156家,增幅超75%;更有一批“明星企业”脱颖而出:海新船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,通光电子、京海禽业获评“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”,科美自动化、万维新能源等跻身“江苏省瞪羚企业”,呈现生机勃勃的梯队发展态势。